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服务 -> 分析预测
字体: | |   打印文章 | 关闭窗口
关注《世界农业供给与需求评估报告》对中国农业安全的影响
时间:2018年01月22日   来源: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

  中国作为农产品主要进口国,国民经济和产业安全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巨大。2004年出现“大豆风波”后,关于USDA供需报告“阴谋论”的说法频繁出现。每当USDA较大幅度调整预测数据使农产品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时,就会使众多产业客户产生强烈危机感,同时金融市场也会出现一定震荡。 

  1 USDA供需报告的基本情况 

  美国农业部(USDA)宗旨是通过制定农业、农村发展、自然资源、食品、营养等方面的公共政策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定期发布各类数据和预测报告是USDA的核心职能。USDA是美国乃至全球最权威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机构。 

  USDA1973年9月17日起开始发布《世界农业供给与需求评估报告》(简称《USDA供需报告》)。《USDA供需报告》按月编制,通过对收集到的美国以及世界各国官方数据进行筛选和确定,并运用天气分析和遥感技术等来判断天气情况对农业生产和产品运输的影响,从而形成完整的预测报告。该报告包括上一销售年度的数值、对本销售年度的估计和对下一销售年度的预测,具体对世界(包括美国)小麦、水稻、粗粮(玉米,大麦,高粱和燕麦)、油料(大豆,油菜籽,棕榈)、棉花以及对美国糖、肉、禽、蛋和牛奶的供给需求进行预测。其中,对世界农产品的预测分为总量预测和分国家预测。总量预测包括对产量、总供给、出口量、本地需求量和期末库存的预测。分国家预测包括对美国、其他主要进出口国以及部分重点国家的期初/期末库存、产量、进口量、本地需求量、出口量的预测。 

  《USDA供需报告》对全球农产品价格都有显著影响。周维指出《USDA供需报告》引发本来上涨的农产品价格大跌;李洪斌和叶飞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报告中的库存数据会影响美国农业种植玉米的积极性;Colling等人认为USDA报告对生猪期货价格产生影响。考虑到《USDA供需报告》的重要性和USDA的政府定位,市场上对该报告的客观性产生质疑。虽然部分学者认为该报告客观公正,并没有操纵市场之嫌。Frederic指出《USDA供需报告》是跨部门合作的结果,并不是由某一机构或者某个人决定报告的最终数据,因此是客观公正的。Gerald通过详细介绍《USDA供需报告》产生的过程,指出该报告是多部门协调合作产生的,各个部门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数学分析模型,单独的部门或者模型并不能够决定最终的结果。但是还有部分学者担忧USDA可能通过操纵供需报告来影响农产品价格,进而对其他国家的农业安全带来危害。本文通过分析《USDA供需报告》对否存在数据操纵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对《USDA供需报告》的统计分析 

  对2000年以来(涵盖中国加入WTO后的全部时间段)USDA月度报告中大豆、豆油、豆粕、小麦、玉米、棉花的预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2.1 统计情况总体描述 

  从《USDA供需报告》预测调整方向来看,上调的次数比较多,占总样本的52.8%,高于38.7%的下调次数占比。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USDA报告的种植年度期初产量预测值存在偏低的倾向,随后报告再逐渐上调产量纠偏。与此同时,价格也随之出现从高向低纠偏的过程。美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主要农业出口国,低产量和高价格有利于鼓励农民的种植意愿和促进出口贸易,《USDA供需报告》上调概率偏高反映了一定的“利己”倾向性。 

  表USDA供需报告》产量调整的频次统计 

  

下调次数 

  

上调次数 

调整幅度 

-1% 

(-1%,-0.5%] 

(-0.5%,0) 

0 

(0.0.5%) 

[0.5%,1%) 

1% 

大豆 

26 

22 

85 

55 

114 

44 

16 

豆油 

10 

30 

100 

29 

139 

48 

6 

豆粕 

11 

28 

121 

15 

146 

29 

12 

小麦 

11 

13 

101 

34 

175 

27 

5 

玉米 

11 

20 

102 

13 

175 

35 

10 

棉花 

23 

24 

106 

40 

109 

27 

33 

小计 

92 

137 

615 

186 

858 

210 

82 

844 

186 

1150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从调整幅度来看,调整幅度超过1%定义为异常调整,调整幅度在1%以内为正常调整。大于1%的调整次数仅占总样本的8%,介于0.5%1%之间的调整次数占16%,而 0.5%以内的调整次数占比则达到76%。整体上,USDA对预测数据的调整还是比较谨慎的,92%的调整幅度均小于1%。 

  分品种来看,棉花和大豆产量异常调整的次数较多,分别占到总样本的15.5%11.6%;豆油、玉米、豆粕、小麦异常调整的占比依次下降,分别是6.4%5.7%4.4%4.4%。因此,需要对UADA报告中棉花和大豆的异常调整保持关注。这两个品种涉及到2004年大豆风波和2010年棉花大幅波动事件。 

  2.2 USDA供需报告》预测数据的错误率 

  从调整幅度看《USDA供需报告》的错误率,异常调整时错误率最低,是28.7%;正常调整时错误率是37.4%。这表明USDA在大幅调整数据的时候是相对审慎的,正确率较高。从预测方向看《USDA供需报告》的错误率,下调产量的时候错误率达到36.5%,上调产量的时候错误率是33.6%。分品种来看,下调产量时大豆的错误率最高,为41.4%;豆粕最低,为34.4%。上调产量时棉花的错误率最高,达到40.8%;玉米最低,为28.2%。因此,在使用《USDA供需报告》时,要特别注意大豆下调产量和棉花上调产量两种情形。 

  2.3 调整错误的细化分析 

  2000年以来,大豆、豆粕、豆油、棉花、小麦、玉米产量预测出现错误共有800余次。表2是对这些调整错误的样本进行细分研究: 

  表USDA供需报告》产量错误调整的频次统计 

  

下调错误的次数 

  

上调错误的次数 

调整幅度 

-1% 

(-1%,-0.5%] 

(-0.5%,0) 

0 

(0.0.5%) 

[0.5%,1%) 

1% 

大豆 

7 

9 

39 

33 

44 

13 

4 

豆油 

4 

8 

41 

15 

50 

14 

2 

豆粕 

4 

10 

41 

9 

55 

8 

3 

小麦 

3 

6 

36 

16 

57 

5 

0 

玉米 

7 

9 

30 

7 

49 

10 

3 

棉花 

2 

7 

45 

26 

45 

14 

10 

小计 

27 

49 

232 

106 

300 

64 

22 

308 

106 

386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从调整幅度看,调整幅度小于0.5%的次数最多,占79.8%;其次是调整幅度在0.5%~1%区间的次数,占14.1%;调整幅度大于1%的次数最少,仅为6.1%。错误占比基本符合统计正态分布,USDA并没有明显的操纵数据的现象。 

  分品种来看,大豆和棉花的错误次数最多,占全部错误样本的18.6%;玉米的错误次数最少,为14.4%。 

  在错误异常上调产量的样本中,棉花占比最多,为6.71%,随后依次是大豆、玉米、豆粕、豆油和小麦,分别是2.7%2.6%2.3%1.5%0。小麦这一品种异常上调产量时没有出现过预测错误的情况。 

  在错误异常下调产量的样本中,玉米占比最多,为6.1%;大豆次之,占4.7%;随后依次是豆粕、豆油、小麦和棉花,分别是3.1%3.0%2.4%1.3%。 

  综上所述,虽然《USDA供需报告》并没有明显操纵数据的痕迹,但是报告中特定品种的异常调整错误率较高这一现象值得关注,比如大豆和玉米异常下调产量、棉花异常上调产量等。中国作为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谨慎对待这些品种的异常调整有助于保护中国相关产业的安全。 

  USDA供需报告》影响中国相关产业安全的重大事件——以2004年“大豆风波”为例 

  2004年“大豆风波”始于《USDA供需报告》对大豆产量的大幅下调。自1996年起,中国成为大豆的净进口国,进口量持续增加,从1996年的111万吨涨至2016年的8391万吨。在国际贸易定价中,大豆价格通常采用期货点价的模式,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货价格是权威参考价。 

  因天气因素,20038USDA将全球大豆产量预测调至1.9581亿吨,为7年来最低,CBOT大豆价格从731日的14.49美分/吨涨至2004322日的28.73美分/吨,涨幅高达98.27%20044月起,USDA又连续3次上调全球大豆产量至1.9731亿吨,导致CBOT大豆价格一路下跌至2014816日的15.67美分/吨,跌幅为45.49%。 

  2003年,应美方要求中国第一次组团赴美采购大豆、棉花等农产品,大豆压榨企业代表看到价格暴涨,在没有采取任何套期保值措施的情况下“抢购”了若干高价进口合同。 

  由于大豆价格是影响油脂压榨行业利润率的最重要因素,随着2004年价格的直线下跌,中国压榨行业出现了大面积亏损,每吨进口大豆平均亏损约600元,有近70%的企业停产甚至倒闭。而此时掌控全球粮食运销的四大粮商(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借机大量低价收购停工企业或参股压榨企业,从此掌控了中国的大豆市场。 

  政策建议 

  4.1 加快建立中国自有的全球农产品公共信息系统 

  目前,虽然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已能够定期披露部分农产品市场信息,但仍相对零散,尤其是对国际农产品各项数据收集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不能作为企业进出口的有效决策依据。建议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加强协作,尽快建立健全统一口径的官方信息系统,提高大宗农产品数据的收集处理能力,扩大信息的辐射范围,逐步让企业不再单一依赖USDA报告获取信息。 

  4.2增强中国农产品国际定价权 

  定价权不足是中国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影响且波动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是支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运用跨国资本运作方式,开展纵向和横向兼并重组、跨国并购,推进境外全产业链建设,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重构,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跨国企业集团,提升中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二是优化“一带一路”沿线和拉美、非洲等重点区域、重点市场、重点产业布局,建立一批多元稳定的境外规模化生产加工储运基地,增加境外大宗农产品产能储备,为缓解农业资源硬约束提供域外保障,实现“藏粮于外”,增强中国国际农产品的定价权、贸易的主导权。三是进一步发展农产品期现货市场,加快推进战略农产品期货上市交易,形成保障国内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国际供应体系,并提高中国市场的定价效率。 

  4.3 鼓励企业参与套期保值规避风险 

  一是加强培训教育,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二是适当放宽对于国有企业参与套期保值的要求和限制,提升国有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积极性。三是可以从银行贷款方面入手,将套期保值行为与获得贷款资格相挂钩,鼓励企业主动参与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 

  4.4建立健全重大风险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制度 

  从目前数据看,虽然难以得出USDA操纵数据的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USDA的调整造成了产业的重大波动。因此,仍需密切关注USDA供需调整动向,对于重大风险事件(如极端天气、突发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等)需合理分类,提前做好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行业协会的职责,防范对相关产业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打印文章 | 关闭窗口